(text/Cindy Lee、photo/林衍億)
走進台灣版的奧入瀨溪流,綠色隧道下溪水清淺、魚群悠遊,24度C的舒心浸透身上每個細胞;平緩柳杉林步道盡頭,眺望龜山島獨游於湛藍汪洋,遙想從前先人貿易往來的艱辛。
坪溪古道位於新北雙溪和宜蘭頭城的交界,雪山山脈尾稜,屬於淡蘭古道中路支線的坪溪段,百年前為運送木材的林道,平坦寬闊,單程僅1.5公里,全程步行於柳杉樹林下,與高溫烤爐般的台北盆地相比,恍如世界兩端。古道沿坪溪而上,流水潺潺、水質清澈,適合闔家戲水,在炎炎夏日裡投入一帖清涼解藥。
走一段淡蘭百年山徑
清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為了平定海寇,依循早期凱達格蘭人的狩獵山徑開闢道路,貫穿淡水廳(台北)和噶瑪蘭廳(宜蘭)的交通,作為軍事、商旅用途,稱為淡蘭古道。隨著近現代鐵路與公路開發,翻山越嶺的古道逐漸隱沒山林,人跡罕至的山徑幾乎消失於里山村民記憶中,所幸,在千里步道協會的努力之下,與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合作,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重新修築,1800到1900年期間漢人由西向東拓墾之路再度甦醒,見證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
淡蘭古道除了官方修築的北路「官道」和南路「茶道」,還有民間開墾的中路,稱為「民道」。淡蘭中路從暖暖出發,翻過五分山至平溪的十分,經雙溪(柑腳、泰平)、灣潭,最後越嶺至宜蘭外澳,先民耕山墾闢,在山野森林間走出四通八達的支線,串起各聚落間的聯繫、婚嫁和交易,坪溪古道就是北勢溪上游的其中一段支線。
柳杉林深呼吸
坪溪古道入口位於雙溪泰平的坪溪頭,車子經過雙溪小鎮後,還要1個小時彎彎繞繞的山路,開始懷疑自己迷路時,才會到達登山口旁的烏山62號民宅,正因遠離新北和宜蘭的主要公路,2019年新北市觀光局推動淡蘭山徑以前,坪溪古道一直是少數山友間口耳相傳的桃花源。
從水泥民宅左邊的小路下切至溪邊,拱形橋古韻盎然,橫跨坪溪兩岸,通往一片蔥鬱翠綠。古道入口有詳盡地圖,沿途標示清楚,循著石空古道的指示路標,就能輕鬆漫步坪溪古道,到達終點的鞍部觀景台。
淡蘭古道路標以蕭青陽設計的「雙扇蕨」符號引路,這種中大型蕨類的外型似兩把對開蒲扇,為自侏羅紀時代就存在的珍稀孓遺植物,有活化石之稱,僅存於亞洲少數國家,淡蘭古道沿途常見雙扇蕨的身影,因此被選為古道的代表意象,走進古道不妨仔細觀察,說不定能看到本尊。
沿溪而行的天然冷房
坪溪古道的開場有一小段約200公尺上坡,接下來幾乎都是沿著溪流的平緩步道,樹影婆娑、蟬鳴唧唧,空氣中飄散芬多精的清新和隱隱杉木淡香,漫步林蔭就是最好的舒壓方式。日治時代,附近為伐木造林的山區,停止砍伐後,留下古道兩旁挺拔筆直的柳杉林,低海拔闊葉樹和筆筒樹穿插期間,山蘇附生樹幹、各式蕨類蔓生林下,交織靜謐幽雅的森林。途中需過溪兩次,第一次過溪點有山友架設倒木為橋,第二次可踩踏疊石過溪,不過溪水最深處只到小腿肚,不如脫下鞋襪涉水而行,感受天然的冰心透涼。
古道終點設有觀景台,位於越嶺高處,宜蘭外海的龜山島感覺近在咫尺。若覺得意猶未竟,續行稜線山路,至叉路向右可上攀至海拔705公尺的太和山,山頂有座小土地公廟和360度的展望視野,將龜山島、烏石港海岸線、鶯子嶺和岩藏山等收納眼底;或是串連附近的梗枋古道下切至頭城農場、經觀景台旁的左叉路接象寮古道至外澳,完成一條跨越新北市和宜蘭的環狀路線。
綠色水道祕境
如果隨身攜帶防滑涼鞋或溯溪鞋,回程放棄陸路,從第二次越溪處走進水中,沿水道下溯,返回第一次越溪處,才是坪溪古道最迷人的面貌。
不同於其他河道上游的湍急,「坪溪」正如其名,河床平坦寬闊幾無大石,溪水清淺及踝,如平鋪在鵝卵石上的水地毯。茂密樹林層疊翠綠天幕,延伸一條通往夢境的綠色隧道,溪流緩緩如一縷冰涼絲絹輕撫赤裸足踝,偶有一泓青潭或倒木橫亙,增添步行於水道的趣味性。
行走在幻動搖曳的陽光碎片上、在夏蟬的喧鬧中、在魚群來回追逐嬉戲間,或停留溪邊野餐戲水、或乾脆整躺下,以溪流為床,這一趟短暫的古道,只希望永遠不要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