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選手感覺像是另一個品種的人類,因此人們很容易會對他們之所以能這麼出色的原因產生許多迷思。然而,要了解頂尖好手究竟有什麼祕密,得先了解他們沒有什麼。看著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面對時速高達140英里的發球時,以芭蕾舞般優雅的單手正手拍反擊,回敬對手一記致勝的對角球,以及他居然能在過了35歲後,老當益壯,拿下大滿貫冠軍頭銜,這些看來都得歸功於他過於常人的反應時間。但是,即使是頂尖選手的反應速度,幾乎也不會比同年齡的一般人快上多少。單純視覺反應時間(basic visual reaction times)的測驗,也就是測試一個人能在看到燈亮後多快按下按鈕,實驗結果顯示,會計師和運動員一樣,都能在兩百毫秒內完成任務。
一般大眾最普遍的想法就是認為菁英運動員確實看得比其他人更清楚。他們的視力優於一般人,所以他們可以看得更清楚。從某些角度來說,用遺傳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菁英運動員的反應速度比我們快上許多,是一個比較撫慰人心的想法。在板球界,認為「視力是其中關鍵」的看法特別普遍,因為擊球員必須面對投手投出時速將近一百英里的球。但是板球對抗賽史上打擊率最高的唐.布萊德曼(Don Bradman),卻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視力太差被澳洲軍方判定為免役。檢測結果發現,大部分菁英運動員的視力都只是普通而已;甚至許多表現出色的運動員,視力只有中下。譬如曼聯和蘇格蘭代表隊的優異前鋒丹尼士.羅(Denis Law),他患有斜視,這對他的視力影響非常大。而1966年,英格蘭奪下世界盃冠軍時的當家守門員戈登.班克斯(GordonBanks),儘管到生涯後期有一眼已經逐漸失明,他的表現仍舊非常亮眼。一項針對冬季奧運選手所做的問卷調查就顯示,為數眾多的選手其實都有不為人知的視力缺陷。
科學家做了一場實驗,找來俱樂部板球選手對著投球機擊球。實驗一開始,選手先在正常的視力條件下進行打擊;然後研究人員會給選手戴上特殊的隱形眼鏡,使得他們的視線變得模糊,並繼續進行打擊;接著繼續換上下一副隱形眼鏡,讓視力變得更模糊,直到最後選手只能隱約看到球的輪廓為止。一開始,即使視線變得模糊了,選手的打擊表現依然不受影響,要一直到視力模糊到等同法定失明的地步,選手的表現才出現了明顯的退步。
「我們一開始簡直無法相信,視力要衰退到什麼地步才會對選手的表現造成影響。」研究的共同作者大衛.曼恩(David Mann)說道。「我們讓擊球手戴上會導致視力模糊的隱形眼鏡,他們都覺得很害怕。因為看不清楚,他們都不太敢擊球。結果最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很驚艷。」有些選手甚至想要繼續使用這些隱形眼鏡,因為他們認為「這讓他們更專注在球上,甚至覺得表現得比平時更好。」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將投球機換成了真正的投手,但是會告訴擊球員相關的投球角度和動作。同樣地,擊球手的擊球表現一樣要到視力變得非常模糊之後,才會出現明顯改變。另外,科學家用標準的視力檢查工具(就是一般驗光師會用的工具),檢查了137名英國菁英等級和次菁英等級足球員的視力。結果發現,不管是靜態或動態視覺敏銳度、視覺深度靈敏度、周邊視覺注意力等,在各組球員間均無明顯區別,只能解釋不到5%的預期變數差異,剩下95%的變數都要靠認知因素來解釋。
運動員的過人之處不在視力,而在腦袋。優秀的運動員很少真的比一般人反應更快或是視力更佳,但是他們的知覺認知能力(perceptual-cognitive skill)都比普通人更好。優異的知覺和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蒐集資訊、進行處理,並決定最佳的回應方式。最棒的運動員就像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大偵探白羅一樣,蒐集最重要的線索,並搶先大家一步解開難題。
本文摘自《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
從專業引導到科學輔助訓練,看冠軍如何從「勝」到「常勝」,作者威廉斯是專長研究運動認知領域的學術教授,威格莫是字字珠璣的著名體育記者,兩人結合各自專業集大成為這本跨時代的著作,獨家訪談眾多頂尖運動員與教練,以精確的科學數據佐證,從心理學、社會學、科學角度以及體能與心理因素,解密頂尖運動員背後的成就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