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運動的最高層級賽事不外乎就是奧運舞台,而除了奧運之外,多數球類運動都有「世界盃」的比賽,其中最知名就屬去年底剛在卡達舉辦完的世界盃足球賽(FIFA World Cup);籃球也有同樣4年一度的世界盃籃球賽(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最新一屆賽事將在今年8月日本、菲律賓、印尼3地開打。不過,你可曾想過近期討論度最火熱、3月份即將開打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一樣是世界級的賽事,為什麼不像足球、籃球稱為世界盃呢?
其實在2011年以前的確是有世界盃棒球賽(Baseball World Cup),而這項賽事又要回朔到1938年,最一開始它是稱為世界棒球錦標賽(Baseball World Championship),並且是以業餘球員為主的比賽,當時第一屆僅僅只有英國和美國參賽,隔年增加到了3個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隊伍數也越來越多,最近幾屆都有16隊以上的參賽隊伍。
直到1996年國際棒球總會(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IBAF),才終於投票通過開放職業球員也能參賽,從下一屆1998年賽事開始,職業選手就能正式參賽,而世界職業棒球最高殿堂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則僅限小聯盟選手可以參賽,大聯盟當年「不願放人」參加這項賽事。
2001年相信是台灣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屆賽事,這一屆開始正式改名為世界盃棒球賽,但屆數維持之前的繼續往下計算,比賽也固定為期兩年舉辦一次,而當時2001年的第34屆賽事舉行地點正是在台灣。不過這項賽事並沒有像世界盃足球賽那樣廣為人知或受到大眾喜愛,因為儘管有開放職業選手參賽,但賽事舉辦的時間大多會與大聯盟球季互相衝突,導致真正頂尖的球員也無法參賽。


除了上述的前提下,再加上2005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通過投票,決議將棒壘球排除於2012年的倫敦奧運,於是許多「棒球大國」開始倡議舉行一個開放大聯盟球員參與的棒球賽事,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棒球運動」,打造世界最頂尖、最高層級的棒球比賽。為了與先前的賽事名稱有所區隔,同時也不能採用大聯盟季後賽的世界大賽(World Series),最終的命名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棒球經典賽」。
在此之後世界盃棒球賽依然有舉辦,直到2011年最後一屆的巴拿馬(Panama)世界盃畫下句點,棒球的「世界盃」也正式走入歷史。總計在39屆的賽事裡,「紅色閃電」古巴就拿了25面金牌(4銀2銅),遙遙領先獎牌排名第2的美國(4金8銀3銅),台灣僅能排到第13名(1銀3銅)。

在世界棒壘球總會(WBSC)以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策畫下,世界棒球經典賽為了擴大賽事規模,讓更多國家甚至是棒球發展落後地方可以組隊參加,主辦方對於球員的參賽資格也十分寬鬆,凡是有血緣關係且有意願的都不成問題,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提高了賽事的可看性,也讓話題討論度瞬間飆升。在2006年第一屆經典賽首次有大批大聯盟球員參與的高水準賽事,受矚目的程度完全輾壓了擁有73年歷史的世界盃棒球賽。
雖然這樣看起來,經典賽已經達成舉辦的初衷,但若是與世界盃足球賽相比似乎又遠遠不及,就連在台灣這樣足球風氣並不盛行的「足球沙漠」,都會跟著每4年就瘋一次,不僅賽事收視率超好,平時甚至完全不看運動賽事的民眾都熱烈討論,就連運動彩券都蔚為風潮,台灣都這樣了,當然更不用說那些參賽國的國內盛況。
至於為什麼經典賽無法擁有這樣的影響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大聯盟球星參與意願」意興闌珊,一來是因為舉辦時間3月是大聯盟與各國職棒球季的春訓,不利於選手在職業賽季的準備調整,同時參賽也有受傷的風險;二來國家隊徵招就算球員拒絕也不會受到懲罰,與國際足總的規定不同,對於原本就是頂尖球員的選手來說,參加這個比賽對於他們生活的「飯碗」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