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 20 年,台灣籃壇再度迎來全新的職業籃球聯盟 P.League+,並在首年就繳出漂亮的票房成績單。其中,富邦勇士在票房上是最亮眼的一支球隊,12 場主場吸引一共超過 80,000 位觀眾進場,場均進場人數 6,750,台北和平籃球館滿場為 7,000 人,全年的上座率高達 96.4%,P.League+ 在元年就開出票房紅盤,也開始吸引諸多企業探尋加盟機會。
近日,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漢神百貨創辦人侯西峰,有意願成立第五支職籃球隊,將以擁有 1 萬 5,000 個座位的高雄漢神巨蛋為主場,並取名「海神隊」加入 P.League+,最快下個球季就能正式參戰。此外,中信兄弟棒球隊老闆,同時也是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也將以私人資金籌組新的職籃球隊,渴望成為 P.League+的第六隊,並希望以新北市新莊體育館作為主場,消息一出引發球迷熱議。
P.League 有望迎來新球隊絕對是好事一樁,但擴張太快恐怕造成反效果,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球員要從哪裡來?若太躁進導致球隊間戰力失衡,對聯盟發展並非是好事。
以去年的台籃新生力軍新竹街口攻城獅為例,他們球員組成多半是 SBL 的棄將,搭配一部分的大學球員,即便在球季末打出一波高潮差點晉級季後賽,但整體本土戰力也是經過大半球季的磨合後才漸漸上軌道。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去年 P.League+ 還並未設有選秀制度,採用自由談約的方式進行球員補強,明年球季聯盟已確定「學生球員」部分會採用選秀制度加盟,其餘 SBL 球員甚至旅外球員才有可能用自由球員的方式自行接洽,但如果球隊擴張導致「分母變大」的情形發生,新加盟球隊要找到「實質」戰力恐怕會變得更加困難。
先從學生籃球員參加選秀層面來看,SBL 從第五季開始舉辦新人選秀會開始,除了第一年有超過 20 名球員被選中,之後各球團多半只選進二到三人,甚至這幾年還曾出現有球團放棄沒選的情況產生,球員戰力有沒有符合需求是當中最大關鍵,也就是說以 SBL 球團過去選秀的結果來看,實際上每隊每年的需求大約就是一到兩人,現在 P.League+ 新球隊若要透過選秀找尋實質戰力,在分母擴張到 5 隊甚至 6 隊的情況下,新加盟的球隊要找到合格戰力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再來,若是接洽 SBL 的自由球員恐怕人數也有限,扣除掉桃園璞園和桃園領航猿來自同一個母企業,其餘四支球隊本土球員人數大約落在 15 位上下,就算要透過挖角的方式,實際能夠接觸的球員也寥寥可數。
最後一塊旅外球員的部分,台灣目前旅外球員多半在對岸 CBA 打拼,頂尖球員包括陳盈駿、劉錚都有合約在身,這幾年才加入的球員吳永盛、林庭謙、林韋翰也都打出不錯的表現,放棄 CBA 回台的機會也不大,比較有可能的就是雖有合約在身但今年表現不理想的周儀翔,以及本季結束合約到期的胡瓏貿。
一支籃球隊在球員數量上至少都要有 12、13 人,若同時要有兩支新球隊加盟 P.League+,根據檯面上潛在的球員數量,將非常難滿足需求,如此以來新進球隊的戰力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P.League 有望迎來新球隊絕對是喜訊,但擴張太快恐怕會造成反效果,當年中華職籃 CBA 為何無法經營下去就是前車之鑑,如何拿捏當中的平衡,將考驗著 P.League+ 聯盟執行長的智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