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對於運動員的培養、訓練方式大不同,因為國情、預算、民眾對運動重視程度等等的不同,逐漸演變出「各國獨有」的訓練體系。在台灣,時常聽到要將優秀或有天賦的年輕選手「送出國」。他們在接受國外不同的訓練方式、面對更高層級對手的刺激,往往能激發潛力更加進步。這次,《動誌》訪問到了三位分別在美國長大、留學並接受訓練的女子運動員,聽聽她們怎麼看待台式、美式兩地的訓練風格差異,也期待她們為台灣體壇注入不同的新能量。
高爾夫 / 丁子云

一部與王建民、彭政閔2位棒球傳奇的跨界高爾夫比賽影片,讓一同參與的高爾夫球選手丁子云因甜美笑容、亮麗外型而受到關注,成為當今台灣高爾夫球界的「嬌」點之一。
丁子云從小嘗試過許多不同的運動,最後會選擇高球其實是深受擁有高爾夫嗜好的父親所影響,她的父親也花了不少時間在栽培她這項運動,長時間的接觸與耳濡目染下,讓她逐漸對高爾夫產生興趣。
為了能打出更好的成績,丁子云在其他同儕玩樂的時候仍傾心在訓練上,即使花費許多時間在練習,但她並未因此而落下課業進度,在練完球後還會去補習班,為了做到學業及運動兼顧,每週她幾乎只有一天的休息日。
「跳脫舒適圈」一直是丁子云求學過程中的目標,為了這件事她花費許多時間在學習上,並因此獲得去美國讀大學的獎學金。到美國以後她不僅能繼續修讀專業,也能在資源豐富的美國繼續提升自己的高爾夫球實力。
由於高爾夫所需要訓練的種類繁多,例如推桿、體能等項目,針對不同方面的訓練都會有不同教練,而美國的優勢就是人才眾多,選手們都能依據不同需求找尋該練習項目所需的專業教練,並不限於單純的訓練模式。
先前在台灣,都是由父親帶著丁子云練球,而去美國後她則是跟著大學校隊一起訓練。她指出美國訓練方式比起台灣更追求個人發展,並不會特別要求運動員必須依循特定的揮桿方式或動作,偏向由個人想法出發不會過多干涉。
「在美國打比賽都是在地區間旅行」,大學畢業後丁子云開始獨自一人的比賽生涯,她指出由於美國的腹地廣大,比賽場地之間的移動距離較長,在美國比賽的這段時間她都會自己開車去賽場,並自行解決吃住和找教練這些大小事。
大學時期,丁子云逐漸確立好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決心往職業高爾夫選手這條路邁進。回台後不久被中國信託簽約的她如今不需再去煩惱這些問題,在訓練及其餘事情上都獲得許多幫助。無後顧之憂的她也開始為自己設立目標,並期許自己未來能夠到日本打比賽並獲取日本會員資格,往更高的高爾夫殿堂邁進。
籃球 / 宋佩欣
頂著「WSBL首名華裔球員」光環從美國「回到」台灣打球的宋佩欣(Sophia Song),為一向沉默的WSBL賽事,注入許多話題和關注。宋佩欣的父親是從台中移居洛杉磯的台灣人,她的父親剛到美國時,「籃球」就成了他融入當地社群的方式。因此,後來當宋佩欣在洛杉磯出生後,她便深受父親的影響,進而從小就接觸、喜歡上籃球這項運動。
從8歲開始,宋佩欣就接受籃球訓練,並一路從小學打到隸屬NCAA Division 1(全美大學體育聯盟第1級別)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當我們問起佩欣是何時立定志向成為一位職業球員時,她笑著說這大概是從小就開始打籃球的她自然而然形成的目標,只不過到了大學時期,在訓練、比賽的過程中,「想要踏入職業賽場」的意志,似乎隨著時間變得更加清晰。
從美國大學畢業到近期加入WSBL的台元女籃前,宋佩欣也曾短暫效力於英國籃球聯盟WBBL的Manchester Mystics球隊,嘗試挑戰不同國家的籃球賽事。面對美國、英國與台灣三地的球風及訓練方式的差異,宋佩欣個人分析表示:在美國的籃球訓練中,「如何提升身體素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因此重量訓練便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至於英國的籃球特點,則在於這裡的女球員體格都相當高大,即便是後衛也平均都擁有超過175公分的身高,這也造就英國比賽節奏雖不快速,卻具有獨特的型態;最後,台灣的籃球風格則是特別要求「速度」,所以訓練時也往往會花許多時間在「跑步」這件事上。
由於台灣的女子籃球員擁有旅外經歷的人其實不多,挑戰歐美球壇的選手更是少之又少,這樣的環境下,也讓「首位華裔球員」和「首位NCAA D1」雙頭銜來到台灣拚戰的宋佩欣,特別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宋佩欣坦言,自己過去的球員生活其實相當低調,因此來到台灣後,面對場邊圍繞著她的攝影鏡頭,確實感到有些不習慣。而這些頭銜與關注,的確多少會帶來些許壓力,不過這些壓力並不是源於成績、數據,而是她不想讓球迷失望的心理。

至於台元制服組對自己的要求,宋佩欣說道:「教練團並沒有為我設下具體的目標,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希望我能舒服地打球和投籃。」至於來到WSBL後的個人目標,比起個人的比賽數據,宋佩欣更希望能「幫助球隊拿下WSBL總冠軍」。
從美國回到父親的成長之地,也就是這個對佩欣而言像另外一個「家」的台灣,比起「證明」自己的身手,她更想專注於籃球本身、全心全意地向教練學習,以及享受在台灣的所有時間。過去,在美國萌芽、成長的籃球夢與在英國的歷練,不僅是宋佩欣自身成長茁壯的養分,如今更藉由她的到來,為台灣女子籃球注入全新的「美式」風格與刺激。
網球 / 許絜瑜
東京奧運中華隊派出的女子網球組合之中,除了大家較熟悉的詹家姊妹花以外,還有一組由謝淑薇的妹妹謝語婕,以及台灣「網球甜心」之稱的許絜瑜共同和拍出戰東奧。
由於疫情引發的一波網球退賽潮,許絜瑜因此獲得遞補的東奧參賽資格,對於如此意外的驚喜,雖然首輪就與謝語婕不敵頭號種子而落敗,然而對於她們來說此次身披中華隊出戰奧運已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雖然出生在台灣,其實許絜瑜在9歲時就和家人一同搬至美國辛辛那提,一開始移民最主要的原因是為減輕在辛辛那提姑姑的工作量,然而美國所提供的資源與設備卻也成為她在網球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助力。
所幸憑藉著年輕擁有的學習能力,許絜瑜只在一開始上學遭遇到與同儕間溝通上的困難以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很快就能和同學正常聊天,甚至在課堂上朗讀自己所寫的文章,在語言上的大幅進步也讓老師流出欣慰的淚水,這件事還成為自己在美國求學路上印象深刻的事件之一。
解決語言上的困境之後,許絜瑜就能更加專注在網球上的訓練,她提及美國有許多做免費的公共球場隨時供民眾使用,網球的盛行也讓她在訓練上更加方便,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以後她也開始在美國展現出眾的網球實力。
之後許絜瑜開始在青少女的賽事中獲得亮眼的成績,在12歲及14歲得年紀都拿下全美青少女冠軍的榮耀,出色的網球實力也讓她在這段時間內簽下不少贊助以及獎學金,之後更得到美國網球協會的培訓以及補助。
這些豐富的資源對於當時的許家來說相當可貴,過去許絜瑜與家人曾受過許多人勸告,要他們別花費太多時間和心力在她的網球訓練上,然而她的家人卻始終無條件地支持著,能打出成績和獲得珍貴的資源對他們來說就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然而許絜瑜在接受美國網協培訓後卻遇到人生中的撞牆期,由於美國網協要求她改變現有的打法,在嘗試過後卻不斷碰壁的她在這過程中讓自己不但心情受到影響,連帶著表現與世界排名都開始下滑。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許絜瑜決定離開美國網協,父親也配合她的決定毅然決然辭掉工作,以教練的身份陪她繼續征戰更多的網球賽事。
之後許絜瑜為了找尋新的表現機會而在他人的建議下轉籍回台,並且代表台灣出戰國際賽事,在這過程中她也參加2014仁川亞運及2015光州世大運,並在世大運獲得了一金一銀的佳績(團體金牌、女雙銀牌)。
東奧透過遞補名額進軍奧運對許絜瑜來說一直是難忘的一件事,在完成奧運夢想後她也將目光放在世界排名的提升上,並期許自己能突破過去生涯最高名次。 如今許絜瑜主要是在美國受訓,在台灣有重要的賽事時就會回台比賽,成為台灣選手後她坦言會有更多人關注著她的成績及表現,雖會成為一些壓力卻也是讓她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