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期間旅美打球,這個趨勢在台灣已經持續多年,過去比較多的是男籃的球員,女籃的例子則相對少,但如今台灣也有一位女籃球員有了這樣的經歷,她是美國NCAA女籃三級學校密爾瓦基工學院的大三學生管婕耘。
本來這個時候,管婕耘應該不會出現在台灣,但因為疫情,她三月後暫時休學回台,將視美國狀況再考慮下一步。過去管婕耘只有暑假才會短暫回台充電,她直言:「這是有記憶以來待在台灣最長的時間。」兩歲後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管婕耘就一直在廣州就讀國際學校,雖然一直有參加校隊練習,但打籃球都只是她的興趣。直到國中參加夏令營,美國高中體育名校IMG Academy的教練建議前往美國就讀,她才意外地再度開啟籃球的希望。
到了美國,管婕耘才知道世界有多麼大,「在美國打球你會認清現實,就拿我的高中隊友來說,裡面有很多都會去NCAA一級,未來更可能去WNBA,看到她們180身高,卻跟我們160後衛一樣靈活,更恐怖的是有些人身體素質超級好,做得重量訓練比同校男生還重………。」這也逼得管婕耘必須跟上隊友,她在重量訓練上做足功夫,從空槓練到130磅的握推,深蹲也比很多男生都還重。
而談到籃球訓練的差距,管婕耘其實有點不習慣台灣的方式:「台灣比較是團隊的打法,但美國比較多Pick&Roll的兩人小組,而美國注重訓練細節,常常單一項目一直練,直到問題都解決,而台灣比較是通盤的整合。」
相信大家都有耳聞過,除了籃球的訓練,美國學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課業的重視,就讀理工科的管婕耘就是最成功的例子。不僅課業成績優良,她還提早修了大學學分,讓她在高中時GPA(成績平均績點)是4.3分(滿分為4),「通常球隊都是早上練球而已,下午就是上課,晚上就是自由時間,功課不好的去加強,或是自己練投籃。」管婕耘說道。「高中教練曾說:『大概只有3%高中球員會去大學D1打球,其中又只有3%會去打職業籃球,』所以剩下的人一定要有其他興趣專長或是課業要好,台灣球員就比較沒機會提早想到這些。」
在台灣的這段時間,管婕耘除了和一些UBA及WSBL球隊團隊練習,也和訓練師維持個人訓練,主打控球的她坦言:「本來是沒有想繼續打球,畢業後就擔任工程師,但這段時間接觸後發現自己是有實力挑戰WSBL,畢竟打職業籃球是夢想。」
管婕耘的籃球故事在台灣很少見,也許她已經遠離過去挑戰NCAA一級籃球的夢想,但籃球總是在她轉個身後又找上她,從高中的體育學校到現在在台灣看到職業球員機會,她的例子也讓台灣的學生和教練看到,籃球和課業是可以同時掌握,只要拿捏中間的平衡,避免過度偏移。管婕耘如今可以在工程師、籃球員中間選擇,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