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從歐洲發源到洲際輪辦
首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辦後,希臘曾希望將雅典作為奧運的永久舉辦地,但遭到奧會之父古柏坦等人的反對,認為奧運會是全人類的遺產,不應只屬於希臘,應該在世界各地輪辦。
後來六十年辦了十一屆(另有三屆因戰爭取消,包含1940年第十二屆東京奧運),在歐洲9次,美國2次,1956年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是第一次離開歐美大陸所舉辦,當時澳洲有牲口管制條例的限制,因此馬術比賽改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成為歷史上唯一一次賽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特例。
1964年於日本東京舉辦的第十八屆奧運會,則是亞洲地區第一次作東;2016年輪到南美洲,第三十一屆里約奧運是頭一回由葡萄牙語國家舉辦,也是第一次完全在主辦國冬季期間舉辦的夏季奧運會。
但里約取得主辦權後,籌備效率低落,以及治安不佳、茲卡病毒、瓜納巴拉灣污染嚴重等問題,雖然最後有驚無險過關,但國際奧會對於開發中國家城市爭取主辦權失去信心,希望在五大洲輪辦、超越宗教和種族的理想(特別是伊斯蘭國家、非洲、黑人)可能不易實現。
7.從電視聯姻到影響全球
奧運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借助媒體的傳播是主要的原因,而媒體藉由傳播奧運也相對取得可觀的利益。
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開啟電視與奧運的聯姻,德國國家電視台以閉路電視對比賽進行轉播,但信號僅被傳送到距離柏林市中心十五公里之內的地點,主要是一些人口集中的商店,覆蓋的範圍十分有限。當時為了堅持奧林匹克精神 ,在本屆及其後數屆奧運中,國際奧會均未向廣播公司或電視台收取費用。
二戰後,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奧運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日益提升,國際奧會的開支越來越多,陷入經費困難,無奈先從門票收入中抽取3%來纾因,到了1958年終於將奧運的電視版權寫進憲章中,奧運轉播權由「免費的午餐」變為「有償的版權」,1984年更採用「招標」方式讓轉播權利金出現天價競爭,一路直飆,到2016年上屆里約奧運高達28億6800萬美金,2020年東京奧運推估35~40億美金。
國際奧會統計,2016年里約奧運共有99億人次透過授權電視、數位平台觀賞,達到史上最高。
8.從堅持理念到商業妥協
奧運初期以弘揚古代奧林匹克理念為目標,除了爭取各國王室和政府支持,謝絕商業介入,直到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才讓可口可樂提供給選手及工作人員飲用,開了奧運贊助先例。
到了1980年代,國際奧會主席薩瑪蘭奇、1984年洛杉磯奧運籌委會主席尤伯洛斯將商業和奧運結合推向新的境界;「沙皇」薩瑪蘭奇1980年上任後,在位21年內陸續開放職業選手參賽、推出TOP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計畫、冬奧和夏奧每隔兩年舉行、奧運城市申辦制度化等,成功拉高奧運轉播權利金,吸引國際品牌長期贊助,讓奧運灸手可熱。
出身金融界的尤伯洛斯接掌洛杉磯奧運前,1968年墨西哥奧運的政治災難、1972年慕尼黑奧運的恐怖攻擊、1976年蒙特婁奧運的債台高築和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抵制大戰,使得奧運品牌光輝不再,他在市政府幾乎沒有補助的情況下,破天荒以民間組織的名義向國際奧會取得主辦權,藉由門票、電視轉播權、廣告、企業贊助、借用大學宿舍、招募無薪志願者等方式開源節流,讓洛杉磯奧運最終獲利2.5億美元,扭轉了之前奧運會鉅額虧損,導致沒有城市願意申辦的窘境,證明奧運還是能下金蛋的金雞母。
國際奧會統計指出,國際奧會從2013至2016年奧運共收入57億美元,平均每天撥款340萬美元補助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體育組織。
9.從借勢政治到捍衛五環
奧林匹克五環象徵五大洲的團結,期許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相見,但百餘年來奧運其實深受國際局勢的影響,初創時若非各國王室和政府扶持,難成氣候,也曾因政治、種族、戰爭而遭遇停辦、杯葛、扺制甚至恐攻,一路走來實殊不易。
相對的,奧運崇高的理想已成為普世價值,獲得全球認同,奧運也成為促進和平的殿堂、化敵為友的舞台,例如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2000年雪梨奧運時東、西德和南、北韓聯合組隊參賽,以及1964年東京奧運由廣島原子彈襲擊事件當天出生的大學生點燃聖火,表達對於戰爭的救贖及和平的祈求,
台灣也是當事者,中華奧會會籍、奧運參賽資格的問題在廿世紀紛紛擾擾了廿餘年,方於1981年3月23日在瑞士洛桑與國際奧會簽訂協議,確保應有的權利。這個「奧會模式」雖然有國人不接受、不認同,卻是台灣目前能夠參與的最高層次、最大規模的國際組織,由此也可驗證奧林匹克精神的真諦。
10.從運動賽事到國力競技
奧運是以四年一度的運動競技和奧林匹克慶典為內容,舉辦百餘年之後,表面上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吸引全世界202個國家和地區參與,背後也是國家實力和顏面之爭,硝煙味不遜真實的戰爭。
奧運涉及甚廣,從政治、經濟、科技、醫療、國防、建築到教育、文化、藝術、傳播,都產生不容忽視的聯結和影響,尤其在商業模式介入、申辦制度建立後,奧運就變成城市與城市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較勁,一開始檯面上比的是申辦城市的條件、能力以及承諾,其實靠的是政府背書和國民支持,獲選出線拿到主權權之後就要全力兌現承諾。
主辦奧運被認為是展示國力、提升城市能見度的絕佳方法,但隨著運動市場與環境的轉變,包括硬體成本需求、權利金高漲等問題,加上賄賂、圍標等傳聞,重挫了奧運的威信,也讓最近幾屆東道主幾乎最後都挹注超出預算的龐大成本,如2012年倫敦奧運花了84億英鎊,比2004年制定的預算超出101%, 2008年北京奧運宣示中國已成為世界強權,宣稱支出22億美元,較預算增加37%,外界都認為應該不止。
今年東京奧運對日本非常重要,既要展現向來領先全球的競爭力,更要帶動國內經濟的振興,絕對是傾全國之力的最佳例證,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