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屬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包括了有氧和無氧體適能。運動中10%至30%是非週期性無氧運動,70%至90%是有氧恢復階段。每次發擊球可能僅持續3~8秒,完成整個比賽可持續3小時以上。
比賽中需要速度、耐力、爆發力、靈活性、反應時間與速度、敏捷性與協調等,動作包括短跑、扭轉、斜跑、滑行、跳躍與三急動作(急跑、急停、急轉彎)。單打網球時心率可超過平均160次,超過最大心率80%以上。根據空調、年齡、性別、發揮力度、補水狀態和環境,網球選手會消耗每小時達0.5~2.5公升的水分。
網球運動傷害當中,下肢和脊椎佔50%以上。職業或選手級的運動員多半是下肢和脊椎的運動傷害,而休閒運動者則大多只是下肢,多數傷害是扭拉傷或重複性超負荷損傷引起。為了避免傷害,合理訓練應包括有氧與無氧體適能、漸進性訓練加強關鍵肌肉群,包括核心肌群、肩胛穩定肌和骨盆穩定肌。
動力鍊分析精準找出傷害原因
如果有觀看過網球比賽,應該會注意到球員的動作順序:拋球➝最大肘屈➝旋轉手臂至拍子最低➝最大肩外旋➝肘伸直擊球➝減速完成揮拍。這時動力鍊的傳遞是:力量由身體多組肌肉協調收縮與旋轉,從地面➝小腿➝大腿➝臀部➝腰部➝肩膀➝上肢➝手肘➝手腕,至球拍擊出網球。
肩膀受傷的選手,在傳遞動能到網球的過程,動力鍊偏移造成能量轉換流失,因此球速與擊球準度會降低。同時造成上肢活動時順暢度受影響,增加過度使用損傷。同理,下半身腿腳受傷後,同樣會造成擊球過程重心偏移,順暢度受影響,下半身的膝、髖、腰等關節容易受傷。腰背疼痛同樣也會造成能量從腳傳遞到手的過程出現問題。
因是先前扭傷未適當治療,未恢復正常運動模式前又扭傷。隨急性腳踝扭傷,外側韌帶慢性鬆弛會引起腳踝不穩定和重複受傷。約八成病患為內翻性扭傷,扭傷部位在外側腳踝韌帶。其次是外翻性扭傷,即踝內側三角韌帶群,再來是前側脛腓固定韌帶。訓練重點在恢復本體感覺、減少痛覺,利用增生藥物修復局部受傷韌帶。也需考慮核心肌群訓練與姿勢矯正以調整動力鍊。
這樣做,預防傷害
骨盆與腰部肌肉是此類運動重要的動力鍊傳遞方向,因此左右兩側與前後肌肉群的平衡穩定度很重要。過度使用單側會使得兩側不平均,引起轉軸偏移與動力鍊力量傳遞效果變差,因此需要經常訓練核心肌群,尤其是兩邊平衡,及反向牽拉運動。對於先前受傷產生的緊繃與激痛點,可用網球按摩加自我牽拉將張力增加的疼痛肌肉恢復正常的動力鍊運作。
用於擊球的肩膀旋轉肌伸展運動也需要常做,例如睡眠者伸展可減少僵硬感降低受傷的風險。強化下半身可增加核心肌群穩定性,並發展出快速轉換方向時所需要的爆發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頂尖運動員這樣避免運動傷害:奧運隊醫教你健身不傷身!》,原文標題「常見十大類別運動與傷害 第三章 揮拍類運動:網球、羽毛球、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