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2014年參加世界盃的國家中:瑞士,才八百多萬人口;塞爾維亞,七百多萬人;哥斯大黎加,不到五百萬;波士尼亞,不到四百萬。事實上,上一屆世界盃足球賽參賽的32國中,有13個國家人口比台灣還少的。
而更誇張的是2018的世界盃足球賽,冰島已經確定晉級32強,這個國家人口不可思議的少到才三十多萬跟台北市大安區差不多而已。
你能夠想像大安區組成一支足球隊然後晉級世界盃嗎?但冰島就真的做到了。
好啦好啦!我們也可以說,反正政府跟足協永遠只會講幹話不會做對方向,而且台灣人沒什麼足球基因啊!踢起足球怎麼看都覺得是歐洲人打太極拳,就是不像啊!所以世界盃足球賽,永遠是電視轉播看得到,有錢的話飛去現場湊熱鬧也沒問題,但國家隊就是進不去的比賽。
那麼,轉換到台灣人參與度最高的籃球,情況是不是會好一點?
哈哈!如果說台灣人沒什麼足球基因,那麼台灣人更沒有籃球基因啊!我之前在動誌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世大運後的台灣體育,不打籃球才有前途?」籃球最重要的基因是什麼?就是身高啊!籃球毫無疑問是身高最佔優勢最不公平的運動!
以目前FIBA世界籃球的排名來看,世界排名前30名的國家幾乎都是可以派出身高高大球隊的國家,八成來自歐洲(16隊)跟美洲(8隊),非洲能進到前30名的只有奈及利亞(這個國家出過NBA名人堂中鋒七尺的歐拉朱萬),咱們亞太地區則有五國進入前30名。
到這裡應該很明顯了,歐美個子本來就高,所以就算是人口都在200萬到500萬之間的小國如立陶宛(FIBA世界第6)、斯洛文尼亞(第7)、克羅埃西亞(第8)、拉脫維亞(18)、或芬蘭(21),這五國人口加在一起還比台灣人口還少,但隨便哪一國拉出來的國家隊都是平均兩公尺以上的天龍陣,這讓矮小的國家怎麼打?
而剛剛提及亞太地區有五隊排名在世界前30名,分別是第9的澳洲、第22的伊朗、第24的中國、第27的紐西蘭、以及第30的菲律賓。這當中澳洲紐西蘭跟歐美球隊身高沒兩樣,而西亞的伊朗身高也不輸,擁有218公分打過NBA的哈達迪;中國憑著十多億人口海選,平均高度甚至超越歐美球隊,只是速度腳步協調性差了點;真正算是比較小個子的國家,好像只有菲律賓了,但籃球迷都知道,菲律賓靠的是轉籍球員以及美菲混血球員打天下。
亞洲排名再往下是第34的韓國隊,但我看了這屆世界盃的亞太資格賽韓國代表隊名單,陣中竟然也能擺出五位2公尺以上的球員!所以連結到最近在進行的世界盃籃球賽亞太區資格賽,台灣在籃球這個項目能夠打進世界盃嗎?看了一下陣容,除了踩高蹺身高變成206公分的Q以外,台灣沒有200公分的長人,要從這次強敵環伺中脫穎而出?
Very very unlikely.這次世界盃的賽制有些改變,感覺FIBA希望籃球的世界盃能夠變得像是足球的世界盃一樣,所以導進主客場制,預賽分好幾階段要打個一年半才能決定晉級2019年在中國舉辦的世界盃決賽的國家,並且還將參賽名額從過去的24隊再擴增到32隊。最後就是將亞洲及大洋洲合組亞太區來打資格賽。
這樣的改變非常好,因為台灣從1963年之後就沒有舉辦過亞洲籃球錦標賽這種等級的比賽,只有其他國家沒有那麼認真對待的瓊斯盃;所以如果不是這樣,澳洲國家隊這種等級的強隊不會來台灣,日本及菲律賓也不會派出精銳盡出的國家隊來台灣比賽。
但問題是我們能夠晉級嗎?亞太區資格賽要從16國取7隊進入世界盃決賽,中國因為是主辦國已經取得資格所以不會佔一個名額,但就算如此,在澳洲及紐西蘭兩隻南太平洋強權加入後,我們的機會還是不大。
再回到FIBA的世界排名,假設這具有參考價值的話,世界排名第57的台灣目前在亞太區國家中排名是第十高,除了剛剛提過澳洲、伊朗、中國、紐西蘭、菲律賓、跟韓國以外,排名在我們之前的還有約旦(43)、日本(50)、以及黎巴嫩(53),而後面還有印度(64)、卡達(66)、哈薩克(74)、伊拉克(85)等追兵,也都參加了這次的資格賽。不要看不起排名比我們低的國家,伊拉克已經在小組賽擊敗了亞洲強權伊朗,而哈薩克則又擊敗了伊拉克,坦白講,這些西亞國家沒一個好打的,特別是如果必須到他們那邊作客的話。
但先不講這麼遠,光是目前台灣分在資格賽B組要四選三,我們都不知道能不能晉級了。B組有澳洲、菲律賓、日本、跟台灣,前幾段有認真看的話,就知道這三隊排名都比我們高啊!
台灣目前已經連續敗給了澳洲跟菲律賓,目前看起來最關鍵的是接下來明年二月對日本的主客兩場比賽,因為實力高一籌的澳洲肯定分組第一晉級,日本也已經在家敗給菲律賓,所以全力對日本求勝是我們的晉級之道。
日本隊雖然有竹內兄弟跟太田敦也三位206公分左右的長人,但轉籍洋將反而是只有193公分、35歲的Ira Brown,內線給台灣的壓迫不會像菲律賓的外援那麼大。況且差不多相同陣容,台灣今年稍早曾在東亞運籃球錦標賽贏過球,所以不是沒有機會,雖然難度也不低。
但就算擠掉日本以小組賽第三名晉級,再上去坦白講台灣就真的很難了。因為分組分得很平均,看起來四個前三名12支球隊沒有誰是容易打穩贏的。而最大的隱憂是台灣的歸化球員Q戴維斯,如果他健健康康內線扛得動那還有一點機會,但他這幾年受傷機率實在不低,如果Q缺陣,那台灣本土長人(其實都不夠高)上去面對亞洲列強,我們的「內線」基本上都會變成「內餡」,被吃好玩的。(嗯!這是因為剛剛注音符號輸入自動選字讓我生出來的笑話,不好意思了。)
但如果沒能打進2019年籃球世界盃我們會很意外嗎?不會吧!真的晉級才會讓人滿地找眼鏡,畢竟台灣上次進軍世界盃已經是1959年的事情了,這60年來,籃球的發展越國際化,越多國家參與,身材始終沒什麼長高,球技始終也沒什麼長進的台灣與世界盃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了。
你說什麼?球技沒什麼長進,我們發展了這麼多年的SBL,HBL打得這麼熱,UBA也有些進步,怎麼可能球技沒長進?
但我坦白講,看球這麼多年,真的覺得最近這些年雖然電視轉播球賽時數變多,勇敢想要挑戰國外的球員變多,但是,年輕球員的體能跟球技真的沒有比當年的前輩要好啊!
現階段球員有沒有任何人有當年鄭志龍或者後繼陳信安及田壘的球技體能?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只看到普遍的基本功不足中距離跟罰球命中率不佳,防守無法一對一守住對手。
用數字來看,我們的國家隊在亞洲盃籃球賽(或說亞洲籃球錦標賽),1985年到1999年間參賽八屆,平均名次是4.6名,最差沒有掉出第六名過;但在本世紀2001到2015年間同樣八次參賽,平均名次是7.9名,只有兩次進到前六名,另有兩次掉到十名以外,最慘的就是前一屆,2015年亞錦賽史上最差的第13名。所以台灣籃球這三十年來在亞洲相對競爭對手是進步還是退步?平均4.6變成7.9名,然後現在加入澳洲跟紐西蘭,立刻再退兩名。
但真的希望台灣能夠擊敗日本晉級到下一輪,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瓊斯盃以外的賽事,在台灣看到更多強敵壓境,了解我們籃球與現階段亞太地區列強的真正差距。
或許夢醒之際,我們會終於了解,台灣要參加世界盃,足球的距離搞不好比籃球還要近一點…。
via:FIBA、Tiebreaker Times、Inside the Games
TEXT:詹啟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