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運動員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曾代表台灣出征世青及亞青賽的羽球選手陳孝承,現正於布達佩斯的 Semmelweis University 就讀醫學系,不僅在運動場上有優異表現,課業也有亮眼成績,跟著《動誌》一起來看看他究竟有什麼秘訣?以及羽球帶給他的影響與啟示。
一台筆電開啟羽球生涯
陳孝承家人有打羽毛球的習慣,因此他從小會跟親友們一起打球,因緣際會下,羽球選手范榮玉的爸爸介紹他進羽球隊接受正式訓練,家人樂見其成,希望他透過運動鍛練身體,也想藉此讓他轉學到羽球界赫赫有名的北市民權國小,但當時陳孝承捨不得原本的同學,所以並沒有立即答應。
為了讓陳孝承可以成功轉學,爸爸費盡心思,承諾只要他願意去民權羽球隊,就能得到一台筆記型電腦,最終陳孝承就這樣被筆電收買,也從此開啟了羽球之路。
運用有限的時間 不設限的投入其中
陳孝承覺得兼顧運動及學業的最大挑戰,就是時間的分配,媽媽規定孝承要在有限的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這時段若安排讀書就讀書,要練球就好好練球,他很感謝媽媽一直以來的要求,讓他養成能夠非常專注的好習慣,且做事變得很有效率。
有了時間限制的基礎,陳孝承也用這個原則為生涯作打算,他認為18歲是個人生的轉折,此後從事的事會跟未來發展相關,因此他規劃羽球只打到18歲,在這段時間內認真投入練習及參與各項比賽,也順利在16歲晉升為甲組球員,更獲取國手資格代表國家出征羽球錦標賽,完成「羽球選手」的階段性目標。
因媽媽的身體狀況 12歲就想當醫生
除了設想羽球生涯,陳孝承早在12歲時,就跟媽媽說他未來要當醫生,因為媽媽曾受腦瘤、子宮開刀治療所苦,身體狀況並不是太好,小時候的孝承只能透過醫生了解媽媽病情,自己卻無能為力,一度覺得快要失去媽媽。且孝承媽媽在39歲時才生下他,所以他很珍惜可以陪伴媽媽的時間,成為醫生不僅能深入了解如何幫助媽媽,也能幫助他人。
運動員出身的陳孝承,知道運動表現就是選手的全部,一旦受傷就會徬徨無助,陳孝承提到,運動員不只需要可以將身體醫治好的醫生,也需要一位懂得傾聽的醫生,醫身體同時也要醫心,能夠感同身受的他,未來想朝骨科發展,並考取醫師執照,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幫助運動員。
推薦閱讀:【球星求變】台大醫科球員劉人豪退下球衣!換上白袍現在他是「最會打籃球的醫生」
讀書沒有祕訣 只有付出努力
陳孝承透露,那些學霸對於課業及考試看似一派輕鬆,但事實上他們可是付出許多時間、用盡全力去獲得好成績,因此他認為天賦只是入場券,最重要的是後天努力,才能運用這些優勢帶領自己在專業上走的更遠。
自律的陳孝承,認真讀書的程度連媽媽都看不下去,例如每逢星期五,都是功課最多的一天,但陳孝承習慣把五六日三天份的作業一口氣完成,並將下週一的書包整理好,其實媽媽對他的成績沒有特別要求,只希望陳孝承健康、乖巧長大就好,也難怪媽媽小時候最常跟他叮嚀的話就是:「不要讀書了!」。
推薦閱讀:曾因課業跟不上而短暫放棄羽球!復出後世界排名一路爬升的「交大學霸」
體育教我的不只輸贏 還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面臨繁重的課業壓力,陳孝承表示,曾是運動員的身分對他讀醫學系很有幫助,因為打球讓他培養了毅力、意志力及自制力,體力也較一般人好,所以每天專注讀書超過15小時對他而言並非難事。
此外,與其去看畢業前還有多少考試,陳孝承說不如將每週學習到的新知,好好複習並跟上學校安排的課程節奏,就像是在運動員時期,把每次練習及每一場比賽都發揮所能做到最好,並將大目標切成小任務,循序漸進的朝最終目標前進。
陳孝承認為沒有冠軍不代表就是輸家,他更將台灣羽球一哥周天成說過的話牢記在心:「我不能決定勝負,但可以決定態度」,現在24歲的陳孝承,即使在羽球及課業這條路上曾遇到不少難題,仍鼓起勇氣去克服,也期待未來披上醫師袍的他,可以繼續帶著這份初衷,成就自我的同時,也成為運動員的堅強後盾。
推薦閱讀:【動誌特搜】羽球學霸的偶像是優雅的費爸! 陳孝承最想要「不睡覺」的超能力
推薦閱讀:台大學霸石知田舞跳超好!拿過捷運盃冠軍 身負5種才藝太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