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1月的最後一天,中華職棒公布了五隊的60人契約保留球員名單,在準備迎接新年的日子,卻有43名職棒選手即將失去舞台,扣除掉其中一些還有機會回到職棒的選手,大概有接近30人同一天面對失業的情況。對於這些人來說,有的球員很感激曾經有過職棒舞台,對於這條路已經沒有遺憾,但大多數的選手恐怕都有「懷才不遇」之感吧!覺得自己還有實力,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展現。
自2013年開始,中華職棒開放高中生參加選秀後,大幅增加高中球員進軍職棒舞台的機會,但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卻不保證你有足夠機會證明自己。這份43人名單中不乏僅加入職棒一、兩年的選手。像是中信兄弟邱志恆(2019年選進)、富邦悍將曾慈恩(2018年選進),都僅在二軍出賽過,這次都未列入保留名單。
對於這些長時間投入在職棒的球員來說,失去了職棒舞台後,他們的下一步在哪呢?也許有一些選手,可以被城市隊、業餘隊吸收,有一些人可以進到基層學校當教練,但更多的是,必須進入職場、社會的「新鮮人」。拿掉了棒球,他們的能力是什麼?在台灣體育班普遍在學習上落後的風氣下,他們在基礎專業知識不足、橫向能力卻乏時,找工作變成一條很困難的路。
但這要怪職棒隊伍數不夠、政府不照顧運動員嗎?我並不覺得。棒球在台灣已經是資源豐富的運動項目,機會相對來說也夠多,若你沒有球隊非要你不可的實力時,選手在投入職棒就必須有這樣的認知,領完了一筆簽約金和一兩年的基本保障合約,剩下就只能靠自己拚。拿今年統一獅選秀的球員為例,第7輪指名投手林原裕簽約金90萬元、激勵獎金60萬元、月薪5萬元;第8輪指名捕手張肇元簽約金60萬元、激勵獎金30萬元、月薪5萬元;第9輪指名投手李慶隆簽約金45萬元、激勵獎金40萬元、月薪5萬月;第10輪指名投手楊淳弼簽約金30萬元、激勵獎金20萬元、月薪5萬元。
對於這些選秀後半段的年輕選手來說,若無法在這份新秀合約內展現實力,他們拿到的錢,其實並不豐厚,全心投入當然讓他們沒時間培養第二專長。這樣的例子也給有心準備投入職棒的年輕人一點借鏡,若沒有足夠把握,是否選擇業餘機會、其他發展,也利用時間培養其他專長,而不會到了這個節骨眼,才發現離開球場面對的挑戰,比當球員更大。
「跳出舒適圈」的心態是我訪問過許多成功離開運動場選手所給的建議,既然當初挑戰職棒的決定失敗了,就趕快振作,人生才正要開始,職棒夢有做過就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