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SBL成為在武漢肺炎威脅全世界之際,難能可貴能夠完賽的聯盟,關門比賽打出了總冠軍,也結束了今年的賽季。
是的,因為其他聯盟都打不了,防疫成功的台灣,讓SBL的賽事站上了國際舞台,不論推特還是Youtube的轉播,都得到了些國際籃球迷的關注。
但在頒完冠軍獎盃之後呢?
其他國家停賽的籃球聯盟至少都知道只要疫情受到控制,聯盟會繼續比賽。可能這一季泡湯了,但至少可以規劃下一季。但是剛打完球季的SBL,卻馬上面臨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季的窘境。
新聞報導說熱心人士開始思考,是否將目前在ABL的兩支台灣球隊拉回來跟SBL重組新聯盟?
也有建議說,可以將球季改為三階段,第一階段不得使用洋將,第二階段一位洋將,第三階段兩位洋將等等。
這兩天又聽說要組一隊中華白來參賽……。
但或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更根本的問題:台灣到底有沒有必要及能力維持一個職業(或以SBL來說,半職業)的籃球聯盟?
多年以來,籃球在台灣一直與棒球並列最受歡迎的運動。由於打籃球的人多學校籃球球隊也多,加上從JHBL到HBL到UBA到SBL,發展多年相對完善的體系;籃球幾乎吸納了大部分台灣運動天賦最優秀的年輕球員,NBA球星在台灣受歡迎的程度也遠超過其他職業運動。
但是NBA受歡迎的同時,台灣自己的籃球聯盟這些年來卻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早年的CBA以及後來的SBL雖然各自有一段短短的榮景,但後繼無力,後期票房下滑關注度降低也是事實。
以棒球來說,職棒聯盟成立了31年,同樣有起伏,但整體來說比籃球還是好一些。關鍵在於台灣的棒球實力怎麼說都在世界的前段班,國家隊在國際賽事一直算有競爭力,也出了一些能夠進入日職甚至MLB的好手。
但是籃球呢?台灣的籃球實力在全世界的排名目前是區區第65,如果扣掉歐美列強,光比亞洲就好,台灣在FIBA的排名也不過是亞洲第10。這是成年男子排名,如果是成年女子的話好一點,世界第33,亞洲第5(參見http://www.fiba.basketball/rankingmen)。
所以問題就來了,世界排名第65的國家組的職業聯盟打起來會好看嗎?從這裡也就帶出,台灣真的有讓職業籃球聯盟存活的條件嗎?
比我更古董級的球迷會提到當年「陸光」、「飛駝」、「榮工」在甲組聯賽打得有多熱鬧。甚至更骨灰級的球迷會搬出「虎風」、「七海」、「克難」當年在室外球場吸引滿坑滿谷球迷的景象。但,那是在沒別的比賽可看,沒有電視一週七天天天轉播NBA的時代。
有的球迷會提到瓊斯盃「台灣vs韓國」、「台灣vs日本」,這類戲碼總能吸引爆滿的球迷。但,那是國家隊在短期錦標賽的對抗,沒有辦法一個球季天天這樣子玩的。
更多人會說看看HBL不是推得很成功嘛?表示台灣籃球絕對是有市場的。但HBL是不收門票非營利的學生運動,而且賽季場次相較於需要營利的職業聯盟來說同樣太短太少。但如果真的幻想一下,HBL打進12強或8強的學校模仿SBL的賽制連打幾個月,然後進場要收門票,有人願意一直看嗎?
最後是搬出目前有兩支台灣球隊加入的ABL。
「看看『寶島夢想家』跟『富邦勇士』,人家懂行銷就是不一樣,場子搞得多熱鬧啊?證明只要會經營,職業籃球在台灣絕對有市場……」。
但這就是不理解台灣人喜歡嚐鮮、愛打卡、愛湊熱鬧的特性。等一開始行銷活動的熱潮一過,還是要回歸比賽的強度。而ABL各國球隊參差不齊,雖然加入大量洋將,但仍然不是可看性高的比賽。加上跨國客場出賽營運成本奇高,所以聯盟球隊經營狀況相當不穩定,迄今每一季都有球隊收攤。球隊要獲利難上加難。這個聯盟的營運模式,目前仍然是個問號,不能被歸類為成功的案例。
所以職業聯盟不是代表國家,不能夠帶進國家榮辱的概念來刺激球迷進場。
職業聯盟不像學生籃球,能在比較短的賽期中能夠吸引在校生及校友的基本盤。
職業籃球聯盟能否存活的關鍵在於,聯盟端出來的菜能不能讓球迷滿意,讓球迷願意買票進場;或願意守在電視前看比賽,讓贊助商願意用大把鈔票購買廣告?
球賽的品質才是關鍵的主菜,行銷活動或啦啦隊表演只是前菜小菜。而大家去餐廳吃飯,為的應該不是前菜而是主菜吧……。
但以台灣目前世界排名65的籃球實力,要撐起一個打起來好看的職業籃球聯盟其實是很難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已經為數不多的好手還被挖角到中國的CBA(這不意外,因為市場規模,CBA能夠給付的高薪是台灣球隊絕對跟不上的)。另外,現在是個國際運動賽事轉播通行無阻的時代(喔!除了武漢肺炎是唯一能夠阻止全世界運動賽事轉播的……)。台灣的職業籃球聯盟,一定會面臨NBA賽事的轉播競爭。而這……還用比嗎?
很多人以為洋將是解決問題的靈丹。但如同上述台灣好手外流的問題,頂尖的洋將能夠去CBA或者歐洲打球的話,誰會來台灣(除了現在武漢肺炎時期,在台灣還能打球真是太幸褔了。但這畢竟是例外狀況)?而就算真的有不錯的洋將加入,不論用一個上場或兩人同時,看這些打不進NBA的洋將宰制全場然後台灣球員一旁擔任綠葉,這樣的比賽會比隔壁台重播的NBA好看嗎?
所以結論是,多年以來常被詬病操縱籃協的達欣隊,去年其實做了一個相當正確的決策,也標示出台灣籃球比較正確的方向。「不要打職業聯盟了!」大家回去打甲組吧!
台灣如果真的能夠產出像八村壘這樣的球員,U18國際賽打出名堂之後直接去美國打NCAA然後進NBA,他根本不需要SBL。不到八村壘的程度但是有林志傑或田壘的等級,只要代表國家隊在國際賽打出名堂,自然有CBA球隊會有興趣。
但對於其他其實天份不到世界或亞洲一流、卻愛籃球愛得要死的年輕球員,應該要用類似日本實業隊的方式來吸納他們。不論棒球合庫的模式也好,之前璞園或台銀的模式也好,讓他們有球打,但同時能夠學習另外的一技之長,因為在他們不打球之後絕對會需要的。
籃協可以每年辦幾個為期兩週到三週(依照參賽球隊多寡而定)的短期盃賽(每個盃賽都可以賣轉播權以及賣冠名贊助),一月在台北、四月在台中、暑假暫停打瓊斯盃、九月在高雄、十一月回台北拼個「台冠盃」決定當年度總冠軍。另外十二月還可以來個升降賽,讓乙組冠軍挑戰甲組最後一名決定可不可以升級。
這樣子的短期賽制,讓球迷在看膩了NBA電視轉播想體驗一下現場看球時,可以看看台灣球員打比賽。不是漫長球季所以球員不會過度疲累容易受傷。行銷聲量可以集中短期爆發。而同時球隊不用要職業不職業的,讓企業錢花得多也不是(虧錢難以面對股東),花得少也不對(不投資被球迷罵)。
至於重新創造一個職業籃球聯盟?那真的就不要再傷腦筋了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