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這個詞自從SBL賽季結束後一直被提起,但這個口號對於現在的台灣籃球到底需不需要呢?團結的前提是大家的基礎一樣、願景一樣,但現在SBL球隊和傳言中成立的新聯盟,很明顯企圖心是完全不同的。
台啤、台銀這樣的國營企業要投入職業發展在現有制度上有難度,光是內部的決策和預算就必須照著規定進行,而九太預算上在SBL球隊中一直都不算是頂尖,想要走向職業化,和富邦等球團相提並論這只是癡人說夢,不然也不會出現投資一半退出又再度回鍋的情況。昨天新聞傳出九太加入職業籃球意願相當高,但看到先前放話要退出SBL又回心轉意、曾經轉賣又回頭的舉動,這個對籃球的投入是否能長久維持就讓人懷疑。
奔走多時的黑人陳建州和其他新職籃創辦人想要成立的是一個盈虧自付的聯盟,是想要認真投入行銷、企劃、經營,所以可以想見有很多基礎工作得要進行,希望把流失多年的球迷透過時間找回,甚至前幾年的虧損是有可能的,但現有SBL球隊有可能加入嗎?尤其是預算有限的台銀,和近年虧損嚴重的裕隆。
如果大家思考的方向不一樣,那喊團結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只為了表面上的和諧,私底下還是各懷鬼胎,這不就是台灣各球隊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畢竟這不是學生籃球,當有不同聯盟出現,市場將會決定誰能留下,能夠吸引球迷生存下來的是贏家,以九太、裕隆、台啤和台銀目前的狀況,要他們和新聯盟球隊投入一樣的預算和心力,恐怕有難度。最近甚至傳出謂職業化、半職業化共存的聯盟,難道是一軍和二軍的概念嗎?這跟分兩個聯盟有什麼差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