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從政的例子不少,從棒球的黃平洋、跆拳道的黃志雄開始,而如今基隆市議員陳宜是最新的例子,過去曾是亞洲盃金牌、聯邦盃國手的她,2018年當選後,透過自己的能力為基隆也為體育圈爭取更多發展。
教師退休的父親陳明財曾是手球選手;母親蔡麗月則締造過女子馬拉松全國紀錄;哥哥陳迪是前職業網球選手。此外,媽媽擔任3屆基隆信義區義和里里長,陳宜身體內同時流著運動、政治人物的血。
其實陳宜18歲就考取了土地銀行的行員資格,因此在2013年從網球場退休後直接進入到單位服務,但這決定其實算是半受迫的決定。「因為銀行的規定,年限到了就是要退休,所以即使那年拿到亞洲盃金牌,覺得自己也還能打,但只能有點不甘心地結束從七歲開始的選手生涯。」陳宜說道。在跟家人商量後,陳宜決定先手握一份穩定的工作。
「剛去三個月完全不知道在幹嘛,什麼都不會,全部從頭開始學。還曾被長官教訓:『你打球少了一分可能沒什麼,但在銀行少了一塊錢都要爬去找出來。』」陳宜雖然不適應公家單位的某些工作方式,但還是努力觀察學習。或許是工作型態和生活方式太固定,陳宜有了不同想法:「感覺每個星期都在流失,對於蠟燭快要燒完的感覺很恐懼,每天朝八晚七,覺得跟這樣的生活很格格不入。」因此在2014年陳宜決定第一次參選市議員,當時她還是請了一個月的年假競選,雖然沒政黨奧援,最後結果也不如預期,但已經讓陳宜對於未來有了想法。
四年後下定決心辭職再次參選,陳宜不負眾望當選,但這又是另一段重新學習的起點,「不會推銷自己、民眾的請託無法幫忙,第一次站上質詢台突然感覺自己很渺小,是我認為最大的困難,議員很像保險業務員,一張保單什麼都要服務,小到路燈不亮、水溝不通,雜草太長這類的雜事,感覺很像在做里長做的事。」好在克服了剛開始的不習慣,陳宜如今也逐漸習慣,她也不忘本地開始推動基隆的體育基礎建設,最基本的就是改善運動場所,「基隆是個雨城,為了讓大家下雨也能運動,所以和中央爭取近5億進行基隆市立田徑場重建,其中包含3座風雨籃球場,我希望民眾來運動是流著汗水,而不是雨水。」
因為網球員需要各地征戰,從10歲就環遊世界的陳宜還有一個優勢,看過各國不同的文化、宗教、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她一一拿來和基隆比較,找出基隆的問題。「真的很有幫助,基隆有廟口夜市、海景,也有很多美食,但特色要怎麼帶出來呢?」她認為基隆需要更多的包裝和行銷,讓城市的特色更顯現。
最後我問到議員,以一個過來人,對於運動選手有什麼建議?陳宜說道:「其實不同項目選手,都有不同特性,像羽球、網球等單人項目就會比較專注在自己,其實進入職場不一定適合什麼工作,但這群人都有一個共通特質,就是能自律、能吃苦抗壓,」陳宜認為選手訓練很痛苦,睜開眼睛就要準備和別人對抗,還要調適輸跟贏的心情,這些特質已經與眾不同。
樂觀的陳宜,抱持著不停嘗試的想法,從球員到金融業再到政治,或許就是沒有想太多才能跳轉自如,就像我問議員:「當你碰到困難時,都怎麼度過?」「我都問自己:『這有比打球韌帶斷掉痛嗎?』如果沒有就繼續做,再想想社會當中那些家庭碰到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碰到得還好。」正是這樣的生活態度,才能讓一個單純的運動人在政治圈做自己,並且堅持自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