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改編自印度角力選手瑪哈維亞(Mahavir)的真實故事,是阿米爾·罕主演的電影,在IMDB獲得了8.9的高分。我本身對角力完全不了解,進戲院之前對電影認識也不多,原以為只是一部不錯的運動片就去參加試映。看到一半才發現之前實在錯得離譜,不同於以往單純運動電影,本片更加琢磨角色的心境轉變,真的有夠好看!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甘地
劇情講述一位印度的角力冠軍選手瑪哈維亞,因為國家體制和生活壓力,無緣在國際比賽上為印度拿下獎牌,只好把夢想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不料卻造化弄人,連續生了四個女兒使他不得不放棄摔跤夢。然而一次偶然中,他發現兩個女兒吉塔(Geeta)、巴碧塔(Babita)體內的角力血液,所以開始嚴格地訓練她們,邁向角力金牌之路。
本片男主角由「印度的良心」阿米爾·罕所飾演,為人熟知的作品有《三個傻瓜》《來自星星的傻瓜PK》,看著他從天才學生變外星人再變這次的嚴厲父親,肚子也從腹肌變成了啤酒肚,但唯一不變是他身為電影人對社會的關心,前面兩部片分別討論印度的教育、貧富與宗教意識,《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當然也不例外批判了印度嚴重的男女不對等和各國皆同公家機關的腐敗。
有關性別議題,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印度父權體制下,女性在任何方面都是比較弱勢的,從一開始鄰居調侃著連生四個女孩,到女孩參加角力比賽時村民們各種嘲諷,皆能看出當時社會狀況。片中吉塔的同學在14歲就被迫嫁給從未謀面的老男人,在本該是快樂的婚禮上愁眉不展,吉塔和巴碧塔也因受到瑪哈維亞高壓政策所逼而與她訴苦,兩相比較後,才發現在父親的嚴格訓練背後,原來能給她們一個走出不平等,邁向自己自由未來的希望。
那這也出現了問題,爸爸逼迫女兒作角力訓練,不也跟14歲早婚半斤八兩嗎?我個人認為以當時印度的情況,生下女兒後的最大目標,就是趕快把她嫁了來擺脫麻煩,對比瑪哈維亞把吉塔和巴碧塔真正當成了自己的「女兒」來用心栽培,雖然還是對她們設下框架,但兩者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
有趣的是,片中也有討論到「新舊制度」的矛盾,當吉塔接受國家體育學院的訓練後,漸漸認同了「新」訓練方式,反去質疑「舊」爸爸的鐵血教育並與之對抗,新與舊之間的碰撞,讓電影多了一個角度。不過《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顯然不是把焦點擺在這,而是要講出「如果你在外面失敗了,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的概念阿!
另外國家機關腐敗的問題,在台灣各種X協的發揮下,我們當然是最能感同身受的,體育制度的僵化導致有天分的選手沒有資源發揮,連最基本的運動設施都無法提供,這又要如何要他們得到好成績,為國家爭光呢?
差點忘記《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主體是體育阿!角力絕對才是電影的重點,阿米爾·罕與演員們親自拍攝的角力畫面著實讓我佩服,最精彩的莫過於吉塔三場比賽,雖然都大致知道結果,觀眾還是會看得目不轉睛,對決的緊張感,配上熱血的配樂,整個電影張力讓我專心到忘記呼吸、差點窒息。
電影花些許篇幅來描寫吉塔和巴碧塔的成長之路,其中導演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快速帶過訓練橋段,讓觀眾明顯感受到她們進步有多神速。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瑪哈維亞在白天嚴厲地對女兒魔鬼訓練後,晚上趁女兒睡著幫忙揉腿,和默默記錄著成長過程的滿滿父愛。
不過最讓我感到意外大概就是結尾,沒出現大多觀眾預料會灑狗血的瑪哈維亞神助攻,反而非常反常的讓爸爸缺席,我想這就意味著女兒終於長大,她不再只是瑪哈維亞的女兒,而是真正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女人,之後頒獎時國歌響起讓遠在器材室的瑪哈維亞知道女兒獲勝的手法也實在高明。本片的缺點大概只有對妹妹巴碧塔的描寫稍微不足、比賽場面較少,雖然這可能是片長問題,不過從這點就能知道我對《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熱愛,恨不得再多看一點呢!
總結來說,《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絕對是一部精彩的角力電影,雖然其中包含對所處社會不合理的批判,但也因為拿捏得宜而被熱血的劇情與另人動容的親情給沖淡,161分鐘的片長不會讓觀眾有任何不耐煩,你會大笑、會感動、會憤怒,甚至為他們感到自豪。《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不但奠定印度電影在我心中地位,也極有可能預約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名額(雖然這是天方夜譚,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履的電影筆記:【有雷影評】《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成功選手背後都有一個沙包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