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看著NBA球星的合約裡面動輒幾千萬美金的年薪而心動不已,雖然合約都是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但形式上卻有著許多不同的眉角,像是激勵獎金就是其中一部分。
有時球隊為了激勵球員在場上的表現、甚至鼓勵球員在場外也盡量配合球隊及保持訓練而會在合約中加入激勵獎金,根據ESPN的薪資專家Bobby Marks的統計說明,本賽季總共有44位球員有著激勵獎金條款,比上個上季增加了十位,而激勵獎金又分成哪些部份呢?
學業成績
在過去70~90年代,那時還沒有規定球員必須先上一年大學才能夠投入NBA選秀,所以那時有不少天賦不錯的高中生直接加入NBA,但長久下來畢竟對於大多數球員的未來發展較為不佳,畢竟真正能成為明星等級球員的只是少數。
因此NBA在當時有著不少學業成績的激勵條款,只要你能在合約簽訂內完成大學學業,或者完成高等教育機構四分之一課程等等的條件,就能獲得1萬美金左右的激勵獎金。1萬美金在當時的年代已算是不小金額,知名的球星J博士(Julius Erving)、火箭隊傳奇球星摩斯馬龍(Moses Malone)都是有過學業成就激勵獎金的著名球員。
Photo:NBA
身體素質
這個激勵獎金顧名思義,就是維持自己身體的健康與素質,通常NBA球員平日都會勤加訓練而不需特別操心,但少數的NBA球員還是有著肥胖等等的問題存在,最著名的就是曾在2014年與馬刺隊一同獲得冠軍的迪奧(Boris Diaw),馬刺隊在與他簽的四年合約之中,加入了激勵條款,只要迪奧能夠在整個賽季體重都維持115公斤以下,就能獲得獎金。
而當時迪奧只要能在新賽季開始前、明星賽周末後一天、賽季結束前三個時間點體重測量低於115公斤,就能分別獲得15萬、15萬、20萬美金的激勵獎金。換算成台幣的話大約450萬、450萬、600萬,不得不說這個減肥獎金相當誘人呀!
Photo:AP
場上表現
而最後這個激勵條款就是最常見的,根據你場上的表現,訂定一個目標,只要達成目標就能獲得激勵獎金,種類往下細分更是五花八門,從最基本的得分、籃板、命中率到進階數據的進攻效率、防守籃板比率等等,甚至還有以球隊總目標作為額外激勵獎金例如打進季後賽或者分區冠軍賽等等。
而今年賽季換上新約的火箭年輕中鋒卡培拉(Clint Capela),他5年9000萬美金的合約之中,就有一部分是激勵獎金,其中包含火箭進入季後賽並進西區總決賽、上場超過2000分鐘且防守籃板比率大於30%、罰球命中率高於65%,而後面兩項在例行賽結束後皆未達標,所以卡培拉可能少了一些獎金可以花用。
Photo:AP
雖然說場上數據的激勵獎金主要目的是想激勵球員有更好表現,但往往會讓球員過度在意數據而造成反效果,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目前效力拓荒者隊的哈克里斯(Maurice Harkless),他在2016年與拓荒者簽下一份4年4200萬美金的合約,而其中有一條激勵條款是只要賽季哈克里斯的三分球命中率高於35%,就能獲得50萬美金的獎金。
而在當時16-17年賽季,例行賽剩下最後四場比賽,哈克里斯知道自己的三分球命中率是35.1%,也就是剛剛好達標,而為了這50萬獎金,哈克里斯在最後四場比賽一次三分球都沒有出手,當然最後哈克里斯是獲得了這50萬元,但這對球隊真的是好事嗎?
而另一個例子則是西班牙金童盧比歐(Ricky Rubio),當時2016-17賽季還在灰狼隊的盧比歐,就有著2分球投籃命中率高於41%就有激勵獎金,一直到球季結束前一個月盧比歐都還保持在41%以上,但最後一個月盧比歐不知為何開始失準,導致命中率下滑,想當然爾,通常這種情況就會想要拚回來,但或許是給自己太多包袱,盧比歐始終找不會投籃手感,最終與獎金無緣,而這個階段也因為盧比歐不佳的命中率,打出1勝7敗的慘澹戰績。
激勵獎金的訂定當然是以正面的目標為考量,但有時候這些激勵獎金或許讓個人的表現提升了,但球隊的戰績會因此跟著提升嗎?相信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或許你常常會覺得為何到例行賽尾巴常常會有一些球員球場表現特別奇怪,或許也跟這些獎金息息相關,雖然說不到「打假球」的地步,但確實激勵獎金的存在會讓球員將個人數據看得更重而不是球隊勝敗,或許在未來球隊在簽定激勵條款時要更加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