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爾夫愛好者來說,肩部傷害算是一個不少見的問題。以職業選手來說,肩膀問題佔了所有傷害的10%,是排名第三的易傷部位。而在業餘玩家中,肩部傷害則是第四,排在背部、腕部、肘部之後。
雖然看起來肩部並不是名列前茅的「麻煩製造者」,然而有統計顯示,一旦肩部傷害找上門,平均來說就為會有5週沒辦法打球。超過一個月的恢復期,不要說手感跑掉,光是手癢的感覺就足夠讓人難耐!
有專家指出,業餘愛好者在揮竿時通常比較依賴上肢的力量,而不像職業選手一樣懂得讓身體協調出力。如果你是有這種狀況的高爾夫玩家,更有可能讓疲勞與傷害堆積在肩膀,導致累積性、疲勞性的肩部損傷。
旋轉肌袖損傷佔肩傷大宗,一上桿就痛應考慮棘上肌問題
在所有高爾夫常見的肩部傷害中,「旋轉肌袖損傷」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所謂的「旋轉肌袖」是四條肌肉的合稱: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四條肌肉共同合作,才能讓肩膀完成完整的「旋轉繞肩」動作。而正是因為肩膀的活動角度大、活動又頻繁,所以這幾條肌肉才容易受傷。
在這四條肌肉中,棘上肌負責的主要是我們稱為「肩外展」,也就是手臂往外打開的動作(如圖)。如果覺得「外展」這個名詞太學術,那對高爾夫玩家來說,最熟悉的動作應該就是「上桿」了!
在完整的揮桿動作中,在達到「上桿頂點」之前,後手的肩部主要動作就是外展。而到了頂點之後,下桿揮擊的過程中,就變成是前手的肩部在做外展的動作了。如果球友還是搞不太清楚,建議站起來揮揮桿,感受一下這個動作!
由於上桿時,後手的棘上肌是負責主要動作的肌肉之一。因此,如果在打球時,一做上桿的動作就有明顯的肩部疼痛,就有可能是「旋轉肌袖」中的這條棘上肌受傷了!
有共犯!「肱二頭肌長頭」常造成混淆或共同作怪
「棘上肌」隨然是上桿這個動作疼痛時,常見的禍首之一,但還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其中「肱二頭肌」(如圖)既有可能是共犯,也有可能是另一個主嫌!
一般對肱二頭肌這條肌肉功能的認知是:協助手肘彎曲、協助肩膀彎曲。但如果進一步探究,肱「二頭」肌的上端的兩束分支:長頭、短頭,其實分別還參與不同的肩部動作。長頭,共同參與了「肩外展」的動作。而短頭則參與相反的「肩內收」。
由於「肱二頭肌長頭」和「棘上肌」一樣參與肩外展動作,因此,如果球友在上桿時感覺到肩膀疼痛,尤其是肩膀的外前側(如圖),這兩條肌肉都是很有可能受傷的。又因為這兩條肌肉靠得很近(真是好麻吉,住隔壁又一起搞怪!)所以臨床上必須仔細區分!不過事實上,「肱二頭肌長頭」和「棘上肌」一起作怪也是相當常見的事!
同樣棘上肌受傷,「肩夾擠症候群」成因治療不同需鑑別!
臨床上棘上肌的損傷,除了要在部位上要和「肱二頭肌長頭」進行鑑別診斷之外,在受傷的機制方面也要做一些細分。一般會被歸類在前面所提的「旋轉肌秀損傷」者,主要是:短期過度使用所造成的急性肌腱炎、以及長期疲勞所產生的慢性肌腱病變。
而另一個球友最需要認識的名詞就是「肩夾擠症候群」。
一般我們所說的肩關節是由「肩胛骨」與上臂的「肱股頭」所構成。正常狀況下,在執行肩外展的動作時,作為天花板的肩胛骨,應該要讓出一個空間讓肱骨頭活動。這兩塊骨頭之間的協調性,是肩膀能順利活動的關鍵之一。
肩夾擠症候群的成因很複雜,但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上面所說的「肩胛骨」、「肱股頭」之間的協調性出現異常,結果就是兩塊骨頭互相擠壓,位於這兩塊骨頭之間的棘上肌肌腱,就變成了夾心餅乾的內餡而造成傷害!
同樣是棘上肌肌腱受傷,之所以需要特別區分出來是因為「肩夾擠症候群」一樣會在上桿的動作中發生疼痛,會有肩膀「突然鎖住」,無法再往上抬的感覺,但成因與治療方式與一般的旋轉肌袖損傷有很大的不同。
如同前面所說,它核心問題是肩關節的協調性出現障礙,因此需要的是仔細的動作評估與重新訓練,而非單純針對受傷的肌腱進行治療。
總結來說,這篇文章重點在提醒大家再次認識高球運動中最常見的肩部傷害:「旋轉肌袖損傷」。
其中,如果在「上桿」的動作中出現肩膀外前緣的疼痛,常見的狀況就是「棘上肌」,以及「肱二頭肌長頭」的損傷。兩條肌肉有共同的動作,且彼此很靠近,甚至常一起受傷,因此需要仔細分辨需要治療的目標。
一般的理學檢查通常已經足夠判別受傷的部位,若有必要醫師可以採用超音波做進一步評估。治療方面,(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或針灸、貼紮防護、復健通常足以解決問題。若有必要才會考慮進一步的處置項目如:PRP、整合性復健運動訓練。
至於「肩夾擠症候群」同樣是棘上肌肌腱的損傷,疼痛的狀況也有相似之處,都會在上桿時發生,但會有更明顯的「卡鎖感」。但因為根本原因不同,肩夾擠症候群需要的是矯正、重建肩關節活動的協調性,因此通常有必要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一對一的動作評估、訓練矯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王凱平醫師網站,原文標題「一上桿就肩痛?可能是這兩條肌腱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