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海拔480公尺的白楊步道好似隱藏在山林中的秘境,海拔僅僅60公尺的砂卡礑步道,就好似生活周邊的社區公園般令人親近。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牌坊
後約10分鐘車程,穿越砂卡礑隧道後就抵達步道的入口,步道入口位在砂卡礑橋兩端,其實從橋墩上就能眺望步道,因為距離不遠還能清楚看見步道遊客的一舉一動,走下比想像中還陡峭、約100公尺的廊道樓梯,就是正式展開全長約4.1公里的步道之旅。
砂卡礑步道同屬輕鬆、老少閒宜的景觀型步道,記得第一次造訪時,步道還是碎石路步道,但是依然是相當舒適、便於行走的步道,一雙舒適的便鞋就能陣,而這幾年經過整修規劃,將碎石路架高,部分路段鋪上好走的水泥路面,對於遊客們而言更平易近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挑戰,但是卻因此能夠更醉
心於欣賞沿途的山光水色。
砂卡礑步道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日治時期,1940年台灣總督府為了興建立霧發電廠,因此必須在溪畔建水壩、篩鑿水道引水,但是隨後發現立霧溪的含沙量太大,所以必須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外蓋一座放流式水壩,而這條步道當初就是為了修築水壩和水管所建,而改名「東部發電廠粒物機組」的水力發電廠,啟用至今已有76年,直到現在依然是東部地區的重要供電來源。
解密神秘谷傳說
帶領我們的Asser大哥告訴我們一個關於砂卡礑的神秘故事,含沙量大、溪水呈現灰色的立霧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砂卡噹溪段,即使颱風、豪雨過後,溪水終年清澈,而且呈現如翡翠寶石般的光亮色澤,曾有研究人員取溪水做檢測,並未發現任何獨特成份存在,也難怪砂卡礑早期被暱稱為「神秘谷」;砂卡礑沿岸由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和大理石組成,在陽光照耀下交織出五彩繽紛的色澤,加上匯流口堆疊著許多體積龐大、造型各異的巨石,無怪乎時不時看到許多遊客停下腳步拍照攝影。
屬於河谷地形的砂卡礑步道,不時能感受到涼爽的峽谷涼風,加上大部分的路段都在岩壁內,即使是在炎熱的午後,也不會被毒辣的艷陽曝曬。途經「大褶皺」,當屬步道最具看點的路段,抬頭就能清楚地看見裸露的山壁,不同色調的褶皺有如千層蛋糕一樣,是岩石在辦流體狀態下,經過高溫高壓和歷經數百萬年的沈積,加上板塊運動擠壓所成,山壁上還能看見許多凹凸不平的表面與洞穴,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具體展現。
約莫40分鐘的嘻笑打鬧,我們抵達了步道的中間休憩點「五間屋」,據說是因為當初這裡曾有5間房舍因此得名,而舊時這裡曾為一處太魯閣族的聚落「斯維奇Swiji」,只是這裡已沒有族人居住。
其中一間販賣烤香腸、仙草蜜的店家生意特別好,除了現烤、香味四溢的馬告香腸外,自台北退休移居至此20年的老闆,開心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私藏佳釀和烤肉秘方,原來是眾人忙著跟老闆取經,「民以食為天」在這裡獲得最佳的驗證。
文/邵喬希 圖/IG、太魯閣酒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