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層面,畢竟有時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一位球員,到了一個不同的環境、進入不同工作領域,會感覺到自己還是放不下。有時候,也難免覺得,我為什麼會淪落成這樣?」這位曾在撞球場上大殺四方的「風城小子」呂輝展,用短短幾句話,就道破職業選手離開賽場、踏入其他行業初期,所必須面對的心境轉折。
呂輝展過去是一位撞球選手,他與撞球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小學六年級時,一間漫畫店裡的撞球檯上。從此之後,他便深深愛上這項運動,國、高中時他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跑進撞球館內與各路高手切磋球技、累積實戰經驗。之後,呂輝展除了在台灣職業賽場上留下許多亮眼成績外,他也曾於1998、1999連續兩年奪下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青少年組冠軍。
相較於其他運動,年齡增長對撞球選手的影響並不大,這也令人格外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會讓呂輝展毅然決然地放下他最熱愛的一件事呢?
「當時我突然發現,撞球好像也賺不到錢,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覺得,是不是我該學點別的東西?而且,那時候我也三十歲了,繼續過著沒有薪水、打比賽過生活的方式,好像也不是辦法。」他這麼說。

與棒、籃球不同,對撞球選手而言,比賽獎金幾乎就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因為撞球的曝光度並不高,自然較難受到贊助商的青睞,所以在經濟方面很容易面臨收入不穩定的困境。另外,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經濟層面的考量,從社會觀感來看,呂輝展也不諱言:「現在,還有許多人覺得撞球場不是小孩應該去的地方!」這種對「撞球」難以扭轉的刻板印象,讓想投入其中的逐漸減少,也讓過去曾被譽為「撞球王國」的台灣,漸漸地黯淡下來。

環境迫使呂輝展選擇一條「球員」之外的路。目前,在義大利麵餐廳「I’m PASTA」萬芳店擔任店長的呂輝展,說起轉職的契機,他回憶道:「當時,我從中國回台灣不久,正在待業,剛好餐廳老闆和股東是我的朋友,所以就決定試試看!」連呂輝展自己都沒想到,這一試,轉眼也已經持續了八年。起初,在餐廳上班的規律生活,與球員生涯時較為彈性、以夜間為主的作息有極大差異。不過,生理時鐘的改變,呂輝展只花了三個月就克服,相較之下,真正調適好從「選手」到「店長」的心理狀態,他則花了好幾年的時間。

不過,其實在轉職的過程中,呂輝展也曾發生過一段「小插曲」。在從事餐飲工作前,呂輝展曾和許多撞球選手一樣,嘗試投資經營撞球館,他回憶起這段過程,說道:「那是我第一次開店,剛好朋友也想釋放股份出來,但是後來因為市場競爭越來越大,所以沒有辦法經營下去。這也讓我學到,投資真的必須謹慎。」
問起呂輝展對後輩選手職涯發展的建議,他毫不猶豫地說:「讀好書、學好英文!」因為國外的比賽多、獎金也較優渥,獲得贊助的可能性也更高,倘若能將自己準備好,也能在更寬廣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如今,放下球桿、走入廚房的呂輝展,每日必須接觸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學習許多應對進退和新事物。對呂輝展而言,人生雖然充滿許多意料之外的轉折,但他始終抱持著勇敢挑戰、全力以赴的運動員精神,面對他的每一個身分。

推薦閱讀